保“一湖四水”安澜 护一江碧水东流
2021-04-22 10:13:04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武陵区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鲁颖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6732

头,实现了河道采砂由乱到治的转变,创造了河道采砂管理的“岳阳模式”。

“化工围江”找到新思路。巴陵石化己内酰胺产品链生产区距离长江仅1公里,周边常住人口约10万人,厂区贮存有大量易燃易爆、有毒有害物料,造成安全和环保隐患。2019年12月,己内酰胺产业链异地搬迁新建,缩小了土地使用面积,实现清洁生产,有效解决原先的环境破坏和安全隐患。

(2020年5月30日,岳阳市君山区,杭瑞高速、S202省道纵贯于江湖两边无尽的绿地之中。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记者 童迪 摄

与此同时,长江大堤全线实施造林绿化工程,不断筑牢“绿色长城”。造林19593亩,建成3处50米宽示范防护林带10公里,一幅“水清、岸绿、滩净、景美”的生态画卷,在我省163公里长江岸线徐徐展开。

一系列数据,验证了长江岸线生态变优。截至2020年底,长江水质断面稳定达到Ⅱ类水质,为多年来最高水平。长江、洞庭湖非法采砂已基本消除,“三无船只”不见踪影,611处河湖“四乱”问题全部销号。越冬候鸟超过24.7万只,江豚、麋鹿稳定栖息分别达120头和200多头,创近10年之最。

系统联治,“一湖四水”去浊扬清

4月15日,走进湘江东岸湘潭市岳塘区竹埠港,杜鹃开得正盛,梧桐探出新绿。

(2021年4月20日,湘潭市岳塘区竹埠港绿树成荫,芳草萋萋。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辜鹏博 摄

“上百棵桃树,长势一年比一年好。”当地村民杨新光忙着给桃树除草,一脸笑意。他说,工矿企业关停后,土地“活了”,果树也“活了”。

湘江流域集中了湖南60%左右的人口、75%以上的生产总值,也集中了60%以上的污染。

2013年,湖南将湘江保护与治理定为省“一号重点工程”,连续实施三个“三年行动计划”,力争实现湘江流域“江水清、两岸绿、城乡美”的美好愿景。

湘江污染源,主要来自流域五大工矿企业集中区域:湘潭竹埠港、株洲清水塘、衡阳水口山、娄底锡矿山、郴州三十六湾。

近8年来,湘江流域关闭“散乱污”企业1563家、涉重企业1200余家,在33个重点行业全面推进排污许可证制度;88家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全部配套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;县级及以上城镇生活污水、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;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标;所有县市区启动农村环境整治,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3.3%……

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,多年努力,湖南在五大区域内做成了过去几十年想做但是没做、没做成的大事。一个个污染负荷高、历史欠账多的重点区域“脱胎换骨”。

守护一江碧水,层层压实责任。湖南在全国率先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(湖长)责任体系,4.3万余名河(湖)长巡逻在一线。

(2020年8月4日,长江临湘段,生机勃发。 陈仕林 摄

以湘江为突破口,“一湖四水”系统联治,纵深推进。

洞庭湖吞吐长江,是长江的“生态之肾”。洞庭湖生态环境专项整治吹响“集结号”,启动“三年行动计划”,十大重点领域、九大重点片区整治全面推进。

洞庭湖湿地累计清理欧美黑杨22.88万亩,湿地生态功能逐渐恢复;

湖区累计关停退出或异地搬迁规模养殖场8827家、拆除栏舍361.53万平方米;

黄家湖、华容河、沅江七湖、桃花江流域等4大片区水质均达到Ⅲ类……

“一湖四水”去浊扬清。监测显示,洞庭湖区总磷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41%,接近Ⅲ类水质标准。“四水”干流监测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Ⅱ类。



来源:《湖南日报·新湖南客户端]》

监制:余习琼   主编:王艺英

一审:马国龙  二审:徐靖峰  三审:邱伟


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更多新闻资讯



武 陵 融 媒 APP


武 陵 新 闻






责编:鲁颖

来源:武陵区融媒体中心

媒体关注
品武陵
武陵新闻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